室管膜瘤手術難度大嗎?年僅7歲的小Q,3年前出現步態(tài)不穩(wěn),惡心嘔吐。沒想到情況越來越嚴重,父母帶著他到醫(yī)院一檢查,沒想到腦子里長了個腫瘤,而且位于腦干,隨即進行腦瘤切除術,術后癥狀無好轉,術后開始行質子刀放射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繼續(xù)惡化,治療后一年出現明顯吞咽無力、容易嗆咳。復查MR見腫瘤增大且明顯壓迫腦干。由于腫瘤長的位置是生命中樞,手術難度較大。幸運地是,通過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上海辦事處,遠赴德國尋求巴特朗菲教授為其手術。較終腫瘤完整切除,化險為夷。
點擊閱讀案例詳情:腦干間變型室管膜瘤手術、放療失敗,二次手術全切報告
室管膜瘤治療策略綜述
室管膜瘤(ependymoma)以青少年多見,約占顱內腫瘤的8%。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9:1。該腫瘤可起源于腦室系統(tǒng)的任何部位,幕下占60%,幕上占40%。其好發(fā)部位按發(fā)生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四腦室、側腦室、三腦室和導水管。大腦半球和橋腦小腦角區(qū)少見。有關室管膜瘤治療好壞的資料大多來自于單中心小樣本非對照的臨床Ⅱ期研究的結果。人們一致認為,手術切除腫瘤可以使大約一半新診斷病例獲得長期緩解。雖然放療已經作為治療成人和大齡兒童患者殘余腫瘤的常規(guī)方法,但其合適性尚未得到對照研究證實?;煂o法手術的嬰兒患者必要,但有關化療合適性的證據仍有限。對以往治療方案的合適性作出評估的主要困難是這些病例的腫瘤生物學分類與治療結果之間缺乏明確的聯系。
Sutton等對腦積水的處理進行了研究,如術前是否有必要進行腦積水分流。他們在患者入院時給予地塞米松(lmg/kg每天),以嘗試避免腦積水分流手術;次日在術中行腦室穿刺引流和手術切除胂瘤。但如果患者出現病情惡化則應及時行急診手術切除腫瘤。
近來一些文獻對預后相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實際上每一項硏究都把全切除腫瘤(根據術者判斷或術后影像檢查)作為術后緩解的決定因素。確診時患者的年齡也是一項相關因素。在某些病例報告中,嬰兒和兒童5年和10年的緩解率低于成人的2倍以上,究其原因可能是兒童患者腫瘤的惡性程度高,或者腫瘤生長于手術操作困難的部位。確診前癥狀出現的時間長短也與預后有關。短期內突然起病提示預后不佳。兒童脊髓腫瘤的術前癥狀和神經功能狀態(tài)是決定手術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組織學檢查包括DNA測定、流式細胞檢查和增殖標記物等對預后評定價值不大。
手術治療毫無疑問,只要技術上可行,且手術醫(yī)師能將并發(fā)癥控制在較低限度,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患者都應該優(yōu)選手術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腫瘤。對兒童和成人的低度惡性腫瘤來說,根治手術已經足夠。少數患者的殘余腫瘤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對脊髓腫瘤患者來說,術前神經功能評分差的患者術后很少能夠恢復。
對局部腫瘤的控制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但過分追求全部切除腫瘤,特別是對位于重要功能部位如腦干部位的腫瘤的手術,都會增加手術致殘率。輔助治療也會造成新的神經功能損害8。在一組病例報道中,除術前存在的神經功能障礙外,19例患者中10例術后還出現了新的神經功能損害,如腦神經麻痹,共濟失調加重及球麻痹等。有一半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在術后6個月時恢復到術前水平。在對11例嬰幼兒腦橋小腦角部位的腫瘤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后,出現了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害癥狀,7例存活病兒經支持治療平均隨訪37個月后,這些癥狀才逐漸緩解。神經電生理監(jiān)護可以提供保護作用。在切除兒童患者Ⅳ腦室腫瘤時,術中腦神經功能監(jiān)測能準確判斷神經損傷。如果手術醫(yī)生愿意在顯微鏡下花更多時間,耐心地在腦神經間操作,并持續(xù)進行腦神經功能監(jiān)測,就能夠全部或大部分切除腫瘤。如果腦神經能完整保存,術后出現的神經麻痹癥狀多能在數月內恢復。
室管膜瘤預后如何?
腫瘤的分級程度以及手術是否全切直接影響室管膜瘤的預后。低級別的室管膜瘤預后相對不錯。室管膜瘤患者(成人和兒童)在確診后5年的生存率是同齡健康人的82%。而19歲以下的兒童為75.2%,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三的兒童室管膜瘤患者在確診5年后的生存率跟同齡健康人相似。當遭遇疑難位置室管膜瘤時,不要放棄,尋求治療。有條件的患者可以尋求國際神經外科專家的遠程咨詢及手術治療。
國內想尋求INC德國巴教授手術的腦腫瘤或腦血管病變患者可通過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聯系咨詢,教授將在評估病情后給出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案,在有手術指征的前提下,可選擇到巴教授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或者等待教授2021年來到國內示范手術。撥打400-029-0925或關注“INC國際神經科學”微信公眾號可聯系咨詢巴教授以及其他INC國際教授的遠程咨詢意見。
- 文章標題:室管膜瘤手術難度大嗎?
- 更新時間:2021-03-08 1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