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成人膠質母細胞瘤 (GBM) 和兒童彌漫性內源性腦橋膠質瘤 (DIPG) 在內的高級別神經膠質瘤是致命的腦腫瘤,初始診斷和治療后 5 年存活率低于 5%。膠質瘤靶向藥有望作為單一療法或作為好轉對傳統(tǒng)放化療反應的敏化策略。
膠質瘤靶向藥合適果嗎?
免疫療法是新癌癥治療方法之一,雖然免疫控制性腫瘤微環(huán)境會阻止 GBM 中的免疫反應,但使用免疫檢查點阻斷 (ICB) 來操縱宿主免疫系統(tǒng)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策略。正如Romani 等人所總結的那樣。評估免疫檢查點阻斷作為單一藥物或與標準細胞毒性、靶向或其他免疫療法的各種組合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盡管大型 III 期試驗的結果令人失望,但鑒于膠質瘤攜帶的腫瘤突變負荷低,這是與抗腫瘤免疫原性相關的重要特征,這一事實并不令人驚訝。ICBs 聯(lián)合貝伐單抗和放療 (RT) 的一些 I/II 期試驗的結果似乎令人鼓舞,這可能是由于 RT 和/或貝伐單抗增強了免疫反應(Malo 等人)。然而,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分析放療的影響,放療可能是免疫療法反應的獨自協(xié)同促進劑,是在遺傳不穩(wěn)定的腫瘤中,可以通過放療增強 TMB。
在排除放療的復發(fā)性腫瘤的情況下,將溶瘤劑與 ICB 結合使用可能會促進抗腫瘤反應。先前腦部放療對復發(fā)性腫瘤的影響知之甚少,盡管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放療引起的腦部變化可能導致 GBM 的復發(fā)和侵襲性(Gupta 和 Burns)。需仔細評估放療后大腦中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反應的控制是否會好轉對 ICB 治療的反應。表觀遺傳機制通過調節(jié) PD-1 和 PD-L1 的表達,可以調節(jié)對 ICBs 的反應(Chin et al.)。因此,靶向參與PD-1和PD-L1上調的表觀遺傳通路可以促進抗腫瘤免疫并可能協(xié)同免疫治療藥物(Chin等)。
相關參考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3389/fonc.2019.01216
- 文章標題:膠質瘤靶向藥合適果嗎?免疫療法具前景的癌癥療法之一
- 更新時間:2023-03-26 2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