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干延髓海綿狀血管瘤干出血案例。簡要病史:M女士,年齡50+歲,老師,育有一兒一女,因構音障礙、肢體無力、面部麻木、步態(tài)不穩(wěn)就診當地醫(yī)院,發(fā)現腦干海綿狀血管瘤病史3年余,發(fā)生3次腦干出血,一度因出血引起生命垂危于當地醫(yī)院ICU住院治療,當地醫(yī)生告知無法手術、只能保守觀察治療。
這對家庭幸福的她來說,無疑是絕望而無助的,為此她辭職工作,立好遺囑,同時旅游,把時間都用在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中 。后不經意得知德國INI巴特朗菲教授,在腦干腫瘤手術領域的豐富經驗及成功手術病例,便聯系巴教授咨詢病情,收到巴教授可以順利全切手術的回復后,決心萬里奔赴德國住院手術,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摘除腦中生命中樞的“不定時炸彈”。

術前MR:高位頸髓-腦干延髓腦橋海綿狀血管瘤
手術情況
手術過程:半坐位,遠外側入路顯微鏡下全切腫瘤,骨瓣開顱至腫瘤全切歷時約3小時,手術順利。

患者半坐位,及體表手術入路切口標記

巴教授親自行遠外側入路開顱Craniotomy
術后情況:
術后10天:順利拆線并出院,肢體無力、麻木、發(fā)音、步態(tài)不穩(wěn)較術前明顯好轉。

術后MR顯示病變全切,無腦水腫 、出血等。

腦干病變成功全切,術后重生,患者及家屬燦爛光明的笑容
較高難度的腦干-頸髓病變,如何達到順利全切?
腦干-頸髓病變可導致患者頸部以下的軀干和四肢癱瘓,甚至不能自主呼吸,終生使用呼吸機,更可直接導致呼吸心跳停止。腦干-頸髓病變切除是外科領域難度技較大的手術之一。
腦干-頸髓內部的空間小,只有手指粗細,薄如一張紙,各類神經和血管縱橫交錯,病變生長導致正常脊髓受壓迫,病變與頸髓緊密粘連,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出現癱瘓這種嚴重后果,全切病變不僅需要醫(y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技術水平,還需要術中磁共振(iMRI)、術中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術中神經導航系統等“高配”的手術設備保障手術的準確順利。
何以巴特朗菲教授能做到高位腦干頸髓病變全切?關鍵是其對這腦干領域的深耕鉆研、專著腦干手術30多年、高達千臺成功腦干手術的歷史。30多年前,巴特朗菲及其導師Seeger教授先后發(fā)表多篇論著,提出了鏟平“枕骨髁部”,指出了遠外側入路的關鍵、操作難度和技術所在,對今遠外側入路的好轉和發(fā)展奠定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遠外側入路的重要提出者、開拓者。這一Bertalanffy版本的經枕髁遠外側入路,仍幾乎無改動地記載于經典手術專著6版《施米德克手術學》中。

Bertalanffy和其導師Seeger(1991)提出的“dorsolateral,suboccipital,transcondylar approach”入路
因為巴教授的杰出能力,他曾被醫(yī)學殿堂之一瑞士蘇黎世大學附屬醫(yī)院聘為教授和神外科主任,后轉聘至德國國際神經科學中心。來自國際各地的超過40個國家的病人不遠萬里慕名求診巴教授,其中很多病人是高度疑難的,是當地被判定為“死刑”的,而后經過巴教授手術治療后重獲新生。巴教授單純腦干海綿狀血管瘤手術病例就高達300多例,腦干膠質瘤手術病例500多例,其他常見的顱底腫瘤、功能區(qū)腫瘤等更是數不勝數,多年的鉆研和手術成功經驗成就了巴特朗菲教授當之無愧的國際顱底、腦干手術教授。
另一方面,作為國際盛名的神經外科咨詢中心,德國INI醫(yī)院不僅在神外疾病治療方面處在國際前沿,同時也幾乎擁有了國際前沿的全部神外現代設備,為手術保駕護航,如全部手術室都配備蔡司較新的手術顯微鏡Kinevo900,西門子的術中磁共振,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工作站,術中超聲,全套Brainlab的術中立體定向、顯微鏡導航、顱腦計劃、BOLD映射及Varioguide手術機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