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內海綿狀血管瘤案例:海綿狀血管瘤是良性血管病變,發(fā)生在大腦的軸內和軸外區(qū)域。這種瘤種在普通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0.4%至0.8%。鞍內和鞍旁海綿狀血管瘤是較常見的軸外形式,盡管這兩種類型(是鞍內和鞍旁海綿狀血管瘤)被認為較其少見。一例軸外海綿狀血管瘤報告于1980年,一名72歲的黑人婦女患有轉移性乳腺癌,其腫瘤是在尸檢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
由于成像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磁共振應用的進步,已經報道了連續(xù)的ich病例。顱內出血在磁共振成像(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現(xiàn),包括T1加權像上的等強度、T2加權像上的高強度和鞍區(qū)釓增強T1加權像上的彌散均勻強化。然而,這些病變經常被誤診為垂體腺瘤并被治療。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腦出血的研究涉及病例報告,這些報告在疾病的影像學表現(xiàn)和分型(起源、擴展和生長模式)方面有所不同。在這篇報告中,我們提出了一個腦出血病例,進行了多方位的影像學檢查,包括磁共振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并總結了以前病例報告的發(fā)現(xiàn),以產生一個參考,可能有助于術前診斷。
病史摘要:
一名55歲的婦女出現(xiàn)了1個月的間歇性頭暈史,通過休息可以緩解,并且沒有伴隨惡心、嘔吐和視力旋轉。除此之外,她身體健康,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她較初是在一家神經病學診所被診斷的,并被咨詢進行全腦磁共振掃描,顯示鞍內腫塊(圖1a和b)。病人被轉到我們的神經外科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圖1:磁共振圖像顯示鞍區(qū)有一個腫塊,大小為2.7厘米× 1.7厘米,邊界清晰。病變主要位于鞍內區(qū),但將視交叉稍稍向上推,并侵犯左側海綿竇。在T1加權像(a和c)上呈等信號,在T2加權像(b和d)上呈高信號。釓對比顯示注射釓(e和f)后呈桑椹狀的不均勻增強。
入院時,除間歇性頭暈外,她沒有其他癥狀。體檢未發(fā)現(xiàn)陽性體征,內分泌評估顯示垂體功能正常。垂體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掃描顯示鞍區(qū)異常橢球信號,大小為2.7厘米× 1.7厘米,邊界清晰。病變主要位于鞍內區(qū),但將視交叉稍稍向上推,并侵犯左側海綿竇。在T1加權像上,它相對于灰質呈等強度(圖1a和c)和T2加權圖像上的高強度(圖1b和d)。釓對比劑注射顯示了桑樹樣外觀的不均勻增強(圖1e和f),與血管分布良好的病變相一致。
接下來,患者接受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以確定病變是否是血栓性動脈瘤。CT掃描顯示鞍內腫塊無鈣化,延伸至左側海綿竇,并顯示微弱的對比增強(圖2a和b)。右側頸內動脈血管造影術顯示腫瘤有輕度延遲染色,由頸內動脈C5段供血(圖2c和d)。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動脈瘤或引流血管。腦出血的術前診斷是基于這些神經放射學檢查。

圖2: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鞍內腫塊延伸至左側海綿竇,無鈣化(a)和微弱的對比增強(b)。右側頸內動脈血管造影術顯示由頸內動脈C5段(c和d)供血的輕度延遲染色腫瘤。
患者通過內鏡下經鼻蝶入路進行手術,以盡可能多地切除病變并獲得用于病理診斷的組織。在打開鞍底時,遇到了張緊的腦膜,并且脈動是可見的(圖3a)。我們首先刺破馬鞍上的腫塊(圖3b)。但穿刺針拔出時會噴出紅血絲(圖3c)。腦膜窗口打開后,可見藍色腫瘤包膜(圖3d)。由于出血過多的風險和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病變切除手術被停止。雖然沒有病理診斷,但患者在1周后接受了伽瑪?shù)吨委煛;颊咔闆r良好,隨訪2年后,磁共振成像顯示病變體積無明顯變化。